消费

分享

消费

创“食安” 保民安——福建省莆田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纪实

长飞 仁富 郭超

2023-03-08 11:43

编者按

  “木兰溪畔,文献名邦”。福建省莆田市地处闽中,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因妈祖故里蜚声海内外。莆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拥有全国文明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等众多荣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莆田市委、市政府以民生为本,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压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以“凝聚创建向心力,提高创建执行力,增强创建驱动力,汇聚创建共治力”的“四力”建设为核心,扎实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持续提增,食品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和创建知晓率持续提升,创建工作开展得扎实而卓有成效。

□(本版图片由莆田市市场监管局提供)

  1 坚持党政同责 凝聚创建向心力
  “五主”责任体系明晰。莆田市委、市政府连续23年将治理“餐桌污染”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出台莆田市食品安全工作行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责任清单。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建立食品安全“党政主抓、部门主管、企业主体、主官主责、人人主人”的“五主”责任体系,层层压实工作责任。
  财政、设施保障到位。将食品安全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年递增。2022年市本级财政投入达5300余万元。市、县、乡三级均设立食安委和食安办,在公安部门设置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专职机构。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装备配备,有市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8家,检测技术人员112人;增加食品检测参数126项,其中市农业检验监测中心为农业检测机构“双认证”单位;4个县区通过“省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等考核认证。
  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印发《莆田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每两年开展一次食品安全应急演练,完善事故调查、处置、报告和信息发布程序,并建立食品安全舆情24小时全天候监测机制,有效提升食品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督查监管机制有力。完善食品安全工作考评制度,出台《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和《食品安全工作量化考评方案》。建立“一票否决”制,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绩效考核、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指标,权重为3%。建立创建现场推进会机制,2016年以来每年在县区轮流召开现场推进会,互比互看、互促互进,举一反三、集中整治。
  2 坚持全链条治理 提高创建执行力
  加强农业源头监管。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专项行动。严格执行生猪定点屠宰制度,持续推进生猪屠宰标准化、机械化建设。实施主要水源地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严把粮食质量关。
  加强生产经营过程管控。加大食品生产企业风险防控力度,重点防控“两超一非”(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问题)、微生物超标、食品标签标识不规范等食品安全问题。
  持续开展流通环节专项治理,督促食品销售连锁企业总部、批发市场等落实主体责任。城厢区、涵江区食品“一证通”试点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推进餐饮业质量提升。开展“随机查餐厅”直播检查,建设省级“明厨亮灶”示范单位97家、省级餐饮安全示范街1条。全市学校食堂100%落实校长陪餐制度,100%实现学校自主经营,“明厨亮灶”率达100%。
  加强“三小”治理。印发《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小餐饮登记办法(试行)和食品摊贩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规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工作方案》等文件,规范提升小作坊整体质量。建设省级食品小作坊示范点27个。在福建省率先开展小型餐馆食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审批。疏堵结合规范食品摊贩经营,已在3个县区建设食品摊贩集中交易市场。
  加强食品抽检监测。实行“监管部门日常监督抽检+卫生监督部门风险监测抽检+各级食安办委托第三方抽检”立体抽检模式,监督抽检计划和评价性抽检计划完成率均达100%,在产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抽检覆盖率达100%,监督抽检不合格产品核查处置率、抽检结果及不合格食品处置信息公开率均达100%。每季度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专项抽检活动,由市民“点单”确定抽检品种,部门跟进抽检和结果公示。近两年,年均食品安全抽检量达6.2批次/千人,超过国家4批次/千人标准;抽检合格率达99.2%,高于国家要求的98%。
  加强执法检查。加强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建立联席会议、线索移送、联合会商等制度,推动联勤联动协作。加大食品违法案件查办力度,近3年共查处种植养殖、食品生产经营等违法案件2639起,侦破食品刑事案件279起。
  3 坚持改革创新 增强创建驱动力
  推进准入审批改革。2016年,在全国率先试行食品药品“九证合一”审批改革,省审改办发文在全省推广。2019年8月,在全省率先试行食品药品“证照同办”审批改革,得到省市场监管局主要领导批示肯定。2021年4月,在全省率先实行商事主体“一照通”改革,有效解决“证照分散办、群众多趟跑、证照悬挂多”问题,目前已累计办理“一照通”申请1.4万多份。推广市内“全域通办”新模式,食品经营许可等44项高频审批事项实现“异地事就近办”。
  实行“智慧食安”监管。将“智慧食安”纳入“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总体布局,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目前市、县区级“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平台成功接入642个学校食堂和36家大中型餐饮单位,建立起“可识别、可搜寻、可抓拍、可感测、可远程、可预警”的“六可”监管体系。健全网络餐饮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将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纳入“互联网+明厨亮灶”管理,实现与莆田市数字办视频共享平台互联互通,已有502个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成功接入。
  推行食品溯源管理。加快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新建、改造11个农贸市场。印发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衔接文件,完善“源头赋码、一品一码、凭证销售”衔接机制,将种养散户一并纳入产地准出制度管理,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覆盖面。目前,全市共有6884家食用农产品种植和养殖、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单位纳入“一品一码”追溯体系管理,累计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3万余批次,录入追溯信息2030万条。
完善信用监管体系。制定《食品行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实施方案》,完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信息采集、信息公示、风险分类管理、失信惩戒等机制,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食品生产企业100%完成信用信息录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评定250家食品生产企业信用等级和风险分级,依据信用风险类型实施差异化监管。在仙游县试点运行食品生产企业信用风险分类专业模型,通过量化指标确定企业信用等级,正在逐步完善推广。
  实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做好保险管理、风险管理、政策扶持等。采取“政府指导、财政出资”方式在100多个村居试点农村集体聚餐活动投保,学校食堂、集体用餐配送等高风险业态领域实现购买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全覆盖。
  4坚持多方联动 汇聚创建共治力
  协管“网格化”。着力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探索“组织重构、资源重整、力量重合”路径和模式,延伸网格触角,细化最小单元,推动基层党建和治理工作重心下沉,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目前,食品安全社会治理依托全市10394个网格、13.43万个单元的网格长、单元长、网格员,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开展食品安全巡查,推动食品安全落实到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队伍专业化。从食品检验机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领域选定105名专家,组建市级食品安全专家库,参与食品安全专题调研、案件认定、隐患排查等工作,提升基层监管队伍专业化水平。
  监督多样化。建成“五线合一、五级贯通”的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处理工作体。五线合一即将原工商12315、质监12365、食药12331、知识产权12330、价监12358等五条投诉举报热线及平台统一整合,五级贯通即国家、省、市、县、镇五级。近3年共受理食品安全类投诉举报15438件,按时办结率达100%,在2020年度市场监管总局12315效能评价中获评优秀等次。出台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引导行业协会、人民群众等积极参与监督。
  宣传常态化。将宣传工作开展情况纳入食品安全年度考评范畴,开展食品安全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人员密集场所等“五进”宣传活动,做到城乡全覆盖。同时,通过在主流媒体开辟专栏、召开食品案件新闻发布会、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提升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和创建知晓率。
  莆田市委、市政府以“四力”为核心的创建工作成效明显。8年来,全市未发生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较大及以上级别的食品安全事件,仙游县也成功创建成为“第二批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陈长飞 林仁富 郭 超
本文来源:2023年3月8日《中国市场监管报》第4版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