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铸:“三把刷子”的高级记者
作者:宁哥 时间:2022-03-05 16:44
金铸先生,姓郑。2019年12月退休前任福建湄洲日报社副社长、党委委员,高级记者。是宁哥数十年新闻战线上的挚友。我们曾一起参加过全国地市报新闻奖作品的评选,曾一起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过全国性优秀作品的颁奖活动。金铸先生虽然比我小3岁,但他比我有作为,琴棋书画样样在行。是一位集作家、摄影家、书法家于一身的“三栖记者”,被誉为新闻界“三把刷子”的人物。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协会员、中国地市报人书画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福建省海峡民生书画院副院长、莆田市诚信书画院长,莆田学院客座教授……今天仅向广大读者介绍他的篆隶书法。请看全国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史峰先生撰写他的书法作品赏析文章《翰彰古质,与时舒卷——郑金铸篆隶书法作品赏析》。
翰彰古质,与时舒卷
——郑金铸篆隶书法作品赏析
史峰 (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 )
唐代虞世南曾在《笔髓论》中有言,其曰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今从书法家郑金铸先生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即可感受到他那股心和正气的的德艺风范!与此同时,作为一名深耕于篆隶的书法名家,先生的古典修养和笔墨造诣也是达到了一种极深的境界,而那些经由先生所创作出的篆隶作品,更是在当今书坛中享有高誉!
郑金铸在工作之余从事书法、篆刻创作。篆书宗法石鼓文以及清代吴昌硕、吴让之等诸家。书法创作注重功力笔力,以貌取神、手摹心追,力戒拘泥。篆书逸纵潇洒、老练纯熟、结字谨严、朴茂雄健、凝重苍老;其隶书作品则崇尚刘炳森的结体和章法,藏骨包筋,含文包质。给人以力的美感,或光洁、或圆润、或明媚、或苍老、或刚劲、或轻柔,足能显示出先生笔力之所在。尤其擅长创作“虎尾”和燥笔篆隶,饶有特色。是一个集作家、摄影家、书法艺术家和高级新闻记者于一身的“四栖”人物。
放眼当今书坛,篆隶书作品可谓甚多,但你若细细品赏,即会发现大多数的篆隶作品都韵味不足,古韵不深,一些作品更是乱尽法度,完全脱离了古典韵味,这种充其量只能称为“写字”,怎能谓之“书法”?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在于大多数的习书者都未曾重视传统,重视古典,有些人甚至连传统的根基都没打好,就去进行所谓的独辟蹊径,自我作古。试问如此习书,其作品又怎能入道入境呢?!而在这种书坛大氛围下,仍有正道之士辈出,他们坚持循古而依法的创作道路,作品以吃透传统为目标,更以解析传统为本源,今郑金铸先生便是这其中一位!
笔法对一幅作品来说,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笔法不深,则字形不臻。所以说,若是没有至深的笔墨功底,那么一切的文化基础和创作招式也就无法完美地展现出来,最后成为纸上谈兵罢了。故今日在欣赏先生的篆书作品中,我们仍能看到他那扎实的书法功底,而与隶书作品不同的是,在篆书作品中先生是融入了一些自我的个性和品韵。先生作篆,笔法时而盘屈遒劲,刚柔兼备,时而稳行稳止,凝练有度,用墨更是依据篆笔之势而定,参笔之迅疾长短,墨随之枯湿浓淡,二者可谓相辅相成,相辉相映!在结体和章法方面,先生是尚求于雍雅大方的一面,通幅篆体少见左低右高之形,而多深具正中之态,结体亦是则松似紧,独有非凡韵味!
金铸先生之另一书体隶书作品,我等亦可尽叹其笔法之卓强!其隶书作品用笔尤见古之余韵和力之洞达,通幅笔线,能在沉稳中寄素雅,在朴质中寓健强。加之先生常年的艺术功底和文化修养,其隶书作品更是展现出了强烈的现代意味和文人精神!笔墨显硕俊,行间呈佳风,隶之经典,再现书坛!
纵观金铸先生之篆隶作品,他并不满足于亦步亦趋地模仿邓石如、吴昌硕和刘炳森,而是很好地崇尚和吸收了他们身上的艺术精华,通过自身不断的锤炼,将碑之用笔、结字等特征谙熟于胸,再将其消化后融入自家风格中去,形成了自身的独特艺术语言,从而努力地完成对前人的超越。
郑金铸先生简介:
郑金铸,1959年出生,笔名擎柱,福建莆田人。自学大学文化。1990年被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历任助理记者、中级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正教授级)。原任福建湄洲日报社副社长兼仙游今报总编辑、党委委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协会员、中国地市报人书画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福建省海峡民生书画院副院长、莆田市诚信书画院长,莆田学院客座教授……10多年来,先后正式出版8部个人专集,荣获全国、省、市各类文学、新闻、摄影奖160多项,作品曾被收入教科书。著有《涵江潮》、《情系闽中》、《十年放歌》、《壶兰走笔》、《梦恋家园》、《沃土深情》、《郑金铸马运根摄影艺术作品集》、《中国摄影家看世界——郑金铸摄影作品集》等8部散文、报告文学和摄影集。先后被授予“中国地市报十杰记者”、新闻摄影“十杰”社长、总编辑、“福建省双十佳新闻工作者”、“福建省自学成才奖"、“福建省职工艺术家”等荣誉称号,3次在人民大会堂领奖……
